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南昌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供给多元、监管有力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服务关系千家万户。据统计,南昌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10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97%。如何让我市103万老年人过上幸福晚年生活,是一个重大课题。

近年来,我市先后被纳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城企联动普惠养老等四个国家级改革试点。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党建引领,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聚焦原居安养,专业养老服务“搬”进家;做好优化供给,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计1735个,床位1.7万余张。

□王珈瑶 本报记者 陈明喜 文/图

党建引领

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

油锅滋滋作响,厨师手持锅铲上下翻炒,没多久,一道西红柿炒鸡蛋端上了老人餐桌。“我们这群老人在这里越活越有滋味”70多岁的甘梅花拿起筷子尝着美味菜肴开心地说道。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进贤县白圩乡赵家村颐养之家,30位老年人每天吃饭、打牌、下棋等,在这里已经生活了4年多。

赵家村颐养之家是我市农村养老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破解农村养老服务难题,近年来,我市创新实施“12349”工作法,即构建一个体系、狠抓两大提升、推动三化同步、探索四级联动、突出九心颐养,全面推动“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着力把农村颐养之家打造成为党建基地、幸福家园。

“全市采取‘党委领导、党组织领办、党员领衔’的运作模式,把‘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纳入全市重大民生实事项目。同时纳入市、县、乡三级党委书记作为抓基层党建述职和村党组织书记‘双述双评’内容,作为以干部工作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突破口。”南昌市民政局副局长熊印根说,我市在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联系服务留守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行动,全市参与定期巡访的党员干部7300余人,结对帮扶的党员8000余人,帮助解决问题5000余个,提供援助和志愿服务19600余人次。

“打个电话,服务人员就会免费上门帮我代买药品、代寄快递,真是太方便了。”提起“智慧养老”服务,家住安义县龙津镇文峰路的独居老人杨秀莲忍不住夸赞。

在南昌,像杨秀莲一样在农村家门口享受幸福养老生活的老人越来越多。熊印根告诉记者,为实现农村颐养之家优质运行、高效管理,我市发布了《南昌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了公办养老院改造提升方案等政策文件51个;制定了农村颐养之家管理制度等7个制度;建立“需求反馈—平台派单—企业接单—为老服务—监督反馈”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今年我市在支付宝江西省赣服通上开通了高龄补贴的申请和认证通道,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认证。

“我市要求各县(区)至少建设一个床位300-500张的护理型养老院(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1.6%)。依托县级福利院实现特困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采取‘两院同址’形式,推动城关镇敬老院与县级福利院管理资源、场地设施共享。目前,全市整合农村闲置学校、民房、村级活动中心等,已经建成农村颐养之家1148家,建制村覆盖率达95%以上。”熊印根告诉记者,目前,全市1735家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医疗服务机构签约率、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养老机构综合责任保险率“三个100%”。

原居安养

专业养老服务“搬”进家

在东湖区百花洲街道火神庙社区,“时间银行”志愿者袁建新为残疾老人谭一玲送来了代买的蔬菜。一年多来,袁建新每天都会帮助老人代买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我现在趁着年轻多做点志愿服务,服务时间存进‘银行’,还能兑换点生活用品。”袁建新笑着说。

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模式是东湖区大力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举措之一。“我们将持续完善‘时间银行’管理网络,健全志愿者服务管理体系,稳步推进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网点扩建、服务提升,为老年人提供快捷、优质、可持续的居家养老志愿服务,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东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市聚焦照护需求,构筑专业照护服务网,把养老院机构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家里,提供助餐、助洁、助行、助浴、康复、巡访关爱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让关爱更有温度。

“有了防滑垫、扶手、淋浴椅,以后洗澡再也不用担心滑倒了。”今年73岁的吴贤清是分散供养特困老人,左眼有视力障碍,独自住在西湖区桃源街道空岗社区。“一个人住就怕摔倒,这些设备特别实用,现在我住得很安心。”老人高兴地说。

走进老人家中,感应灯、床头一键呼叫设备、智能放大镜、远程监控设备等一应俱全,一个个体积小巧却贴心的设备,真正“装”在了老人们的心坎上。

熊印根告诉记者,今年,南昌开展了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工作,服务对象主要为全市60周岁以上的分散供养特困、低保、失独、低收入等困难群体。通过为老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配备相应辅具、安装信息监测等设施设备,把养老床位“搬”进老人家,让困难老年人居家住得安心、放心。

“家庭养老床位建设按照‘一户一案’‘一人一案’原则 ,根据老人需求量身定制的服务计划。”西湖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老人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后,有专业评估人员上门对老人的自理情况和生活环境进行评估,根据老人意愿及需求,为老人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改造,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需求。

“到今年年底,我们要完成建设5000张家庭养老床位的目标。”熊印根介绍,目前,我市已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11.5万人次。

优化供给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秋日阳光和煦,年过8旬的刘海芳老两口跟老伙伴们在院子里边散步边聊天。这里是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确定的第二批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青山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由当地政府投资建设、浙江绿康医养集团运营管理。

“我在这里安家两年了”刘海芳笑着说,“这里有现成的饭吃,房间有人打扫,咱就散散步、看看书,生活很惬意。”

福利中心院长周承海告诉记者,该中心实际入住660人,吃住、医疗条件都不错,老人们可以去阅览室看书读报,还经常举办舞会、歌会,老有所乐。

“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设施建设是重要保障因素。”熊印根告诉记者,我市按照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旧城区、已建住宅小区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单处用房面积不得少于200平方米,各县区也通过整合资源,将闲置的医院、学校、活动中心等转变用途,改造成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就近的养老服务。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共计1735个,其中养老机构120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615个,全市养老机构床位1.7万余张。

除了实现“有地方”养老,还得实现“有财力”养老。近两年,我市财政安排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专项资金9000万元和7200万元用于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对农村颐养之家给予建设补贴(10万元/个)和运营补贴(3-5万元),安排资金6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用餐老人(约5万人)给予助餐补贴,采取“政府补一点、老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形式保障颐养之家持续运营,在个人自缴不少于50%的基础上,由市、县(区)两级财政每月各补贴100元,解决留守、困难、失能老人用餐难问题。

“为让老年人舒心养老,我市加强规范管理,建立各部门联合监管机制。今年以来,我市开展安全检查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113次,出动检查人员268人次,对全市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一定比例随机抽查,实地进行综合督导与评估,推动监管实现常态化、协同化、精准化。”熊印根说,我市成立了市养老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发布了《南昌市敬老院建设与管理规范》《农村敬老院运营管理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助餐规范》《居家养老志愿服务规范》等地方性标准,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西湖区社会福利院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成为了我省首个国家级标准。

如今,我市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供给多元、服务优质、监管有力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了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城市与农村养老的均衡发展、设施运营与服务质量的共同提升,兜底、普惠与多元养老市场共存的发展新态势。

声明:本网资源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地址: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发布于2022/09/29

相关推荐